优雅玉石

>> 五光十色的玉石

    首先说明什么是玉。在不同情况下,"玉"的涵义差别很大,狭义而言,玉石类专指"硬玉"和"软玉",广义而言,玉石可以包括许多用于工艺美术雕刻的岩石和矿物。
所谓硬玉,从矿物学角度来讲,它是单斜辉石中碱性辉石的一种,常呈隐晶质致密状,由无数细纤维状微晶质交织而成,呈现珍珠光泽或玻璃光泽,摩氏硬度达到6-7,难溶,化学性稳定。硬玉通常透明或微透明,颜色从翠绿、苹果绿到白色、红色的都有。在长期的观察中,人们把这类玉石归纳为"红色为翡、绿色为翠",所以通常把硬玉称为翡翠。
    在矿物学上,软玉是由一种交织成毡状的阳起石或透闪石纤维状的微晶组成的集合体。阳起石颜色较深,一般由墨绿到苹果绿;而透闪石颜色浅,常由乳白到苹果绿,偶而有墨绿色,透明或半透明,摩氏硬度5-6。软玉实际上质坚韧而不易压碎,但易熔。琢磨后呈现灿烂的蜡状光泽,具透明晶莹感。深绿色者亦是被称为"玉中珍品",与翡翠很难用肉眼区别。
    我国许多地方都产有名贵的玉石,久负盛誉于国际市场的和阗白玉,也叫羊脂玉。人们在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里见到的西汉白玉马就是用羊脂玉雕刻而成的。在故宫博物院中还珍藏着一块重达10700多市斤的大型和田青玉雕,可谓世界罕见,是清朝乾隆时从遥远的新疆密勒塔山地区采集来的。
    东北辽宁省岫岩县产的玉为岫玉,它是蛇纹石族矿物组成的,颜色一般为湖水绿、萍果绿或淡绿白色,微透明-半透明。在我国著名的文物中,满城汉墓中出土的金缕玉衣就是用岫岩玉片制成的。
    京粉翠也叫桃花石,它产于北京昌平西湖村。它在矿物学上的名字是蔷薇辉石,呈粒状或块状集合体,玫瑰红色,半透明或透明,具有玻璃光泽,摩氏硬度为5.5,它是一种较好的玉雕材料。
    古绿石具有由方解石、白云石、菱镁矿和滑石条带或斑点形成的美丽花纹,具腊状光泽,也是良好的工艺美术石料。
    独山玉也叫南阳玉,是我国古代有名的玉种。其颜色为白中夹带翠绿,有些象翡翠,产于河南省南阳独山。


>> 价值连城的古玉

    我国自古被称为“玉石之国”,不仅盛产玉石,而且其应用也具有悠久的历史。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蓝田人等已开始使用石制工具,但当时,猿人们考虑的仅仅是石料的坚硬程度和制作便利。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人们对许多质地细腻、硬度高、断口锋利的玉石类岩石(如玉髓-燧石类)的认识,开始出现玉石制作的粗糙石器工具。至新石器时代的晚期,除了细石器生产工具之外,人们已拥有一些非生产性的玉器,如玉璜、玉壁等,不过玉雕工艺简单。进入青铜时代后,随着生产力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玉器成为权力、等级和吉祥的象征,开始了玉器文化的初盛时期。在此以后,中国玉器逐渐偏重装饰品,玉石品种渐多,玉石质地渐佳,玉雕工艺趋于精细,直至明清进入玉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一、礼玉
    礼玉即古代用于祭祀、朝贡与交聘等仪式上使用的玉器,此类玉器以奴隶制度的殷商、周等朝代为盛。《周礼》记载,礼玉有璧、琮、圭、璋、璜、琥六种,通称“瑞玉”。
    玉壁:为中心有圆孔的扁圆形玉器,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起出现。古代依据璧体(肉)宽度与中间的孔(好)宽度的比例又将它们分为璧(中心孔直径为全璧直径的三分之一)、瑗(孔为璧直径的三分之二)、环(孔为璧直径的二分之一)。
    最有名的璧为春秋战国时的和氏璧。楚人卞和在荆山和得一玉璞(即玉料),献于楚王,反被不懂玉之人诬为欺妄国君,二次治罪,被刖(砍)去双足。卞和在荆山日夜抱璞哭泣,泪尽继之以血。后来楚武王命识玉之人理璞(琢磨)之后始知为稀世之宝,取名“和氏璧”。后赵惠王得到了这块玉壁,被秦昭王知晓,以十五城池相换(即“价值连城”一词的出处)为幌子,意欲夺宝,赵国蔺相如自告奋勇,携璧赴秦,在殿上大义凛然,誓与玉壁共存亡,终于令“完璧归赵”。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命李斯手篆、巧匠雕刻,将玉壁改制成"传国玉玺"。玉玺经多世相传,至后唐李从珂手中时,因契丹人与叛臣勾结攻打京城洛阳,李抱玉玺登玄武楼积薪自焚,自此玉玺失传。
    玉琮为一外方内圆的柱状管形玉器,外部常与几何纹饰。据《周礼・考工记》记载,琮的大小规格与其主人地位应配称,可知为古代仪礼之器。玉琮盛于新石器时代至殷商,如江浙一带良渚文化遗址所出土的玉琮就最有特色和最著名,其中有的还雕有兽面纹饰。汉朝以后,玉琮极少出现,至明清复有仿古玉琮出现。
    玉圭上尖端为三角形,身为长方形的玉片。由于形状似武器,不少专家怀疑它是否为礼器,《周礼》记载的多种类型的玉圭,也未曾有过出土。玉圭在殷墓中就有出现,最盛行时为周代,其后直至明清均有制作。
    玉璋形状似半边圭,故有“半圭为璋”的说法。殷墟中就出土有大量的石制璋,但性质确凿的玉璋极少出现,出土的大多只能称为“璋形玉器”,有人认为它们仅仅是一些玉制武器。据记载,璋与圭一样为礼朝的器物,有“诸侯朝王以圭,朝后执璋”的记载。玉璋多见于商周的墓葬中,其后少见。
玉璜形状似弯月的玉器。虽然有“半壁为璜”的说法,但所出土的玉璜常仅有三分之一璧,弯弧的内端常有饰孔饰雕。玉璜多见于殷商至汉代文物中,通常作为朝聘、祭祀和丧礼时用的玉器,但小型者可能主要用于佩带,故有“佩璜”之称。
    玉琥具虎纹或形似伏虎的玉器。殷商至汉代文物中常有类似器物出现,但是否属于仪礼中使用的瑞玉,则有不少争议。
    二、饰玉
    饰玉泛指由玉石雕琢而成的佩玉、陈设与实用玉器、玉制镶嵌饰物等。
    佩玉系人们佩戴以求美感或尊贵感的玉器,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均盛行不衰。古代的佩玉有:玉坠、玉笄、珥��、玉�i(耳环状)、玉珠、玉璜、玉璧等。其特点是个体较少,基本上有可穿线的孔洞等。
    陈设与实用玉器有玉玺、玉枕、玉马、玉辟邪、玉盘、玉盏、玉杯、玉座屏等。除了实用形状之外,多以人物、鸟兽、神话等为题材进行雕刻,饰纹与佩玉等玉器一样,常为:龙纹、蟠螭纹(面似兽身似龙的神话动物)、饕餮纹(传说中贪食的恶兽)、谷纹、蒲纹、蚕纹、回纹、云头纹以及其他图案花纹、
    镶饰玉有玉带钩、玉剑饰(包括剑首、剑格、剑鞘带扣、剑鞘末玉饰)等附饰于其他器物之上的玉件,其中玉剑饰盛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
    三、葬玉
    葬玉专指那些为了所谓“保护”尸体或起神话、巫术作用而随死人入棺的玉器,并非泛指其他可以埋入墓中的玉器具。葬玉包括:
    玉衣即用金属(金、银、铜)丝线将玉片穿缀而成的尸罩,相传可以保存尸体不腐。至今所出土的玉衣均为汉代,如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是由2498片软玉、用1100克金线穿制而成的。玉衣葬盛行于汉朝,后为曹丕所禁。
    玉塞汉代盛行以玉器填塞死者九窍之风,称为玉塞,又分眼塞、耳塞、鼻塞、口塞、肛塞、生殖器塞,目的也是为了保护尸身。
    含玉即为含于死者口中的葬玉,多雕为蝉形,因此也称为玉蝉,从西周至东汉均有此习俗。
    握玉为死者握于手中的葬玉,一般为雕刻成璜形、豚形的长条状玉器。


>> 玉器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玉器不仅有着8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有着丰富多彩的品种,而且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也是玉器之所以成为历代官吏显示身份地位的随葬品、古玉器之所以成为重要的文物、之所以构成中国玉文化体系的原因。
    发轫于新石期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明有别于世界其它文明的显著特点。
    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用作人神心灵沟通的中介物,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中国的古籍中把昆仑山称为"群玉之山"或"万山之祖"。早在三千六百年到三千一百年前的商代,和阗玉已经从遥远的新疆到了商殷王都河南安阳。新疆的和阗玉要经过甘肃、陕西或山西才能到达河南。很明显,原始社会开拓的玉石之路,这时已经比较完善了。
    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古玉器是古代人们道德和文化观念的载体。出土玉器基本上出自有身份和地位的大中型墓葬中,春秋战国就有“六瑞”的使用规定,6种不同地位的官员使用6种不同的玉器,即所谓“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从秦朝开始,皇帝采用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唐代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的制度,如玉带制度。
    同时,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无比的神秘宗教意义。在古代,玉象征伦理道德观念中高尚的品德,儒家有“君子比德于玉”的用玉观;东汉关于“玉、石之美者,有五德”的说法,就是将玉石的5种物理性质比喻为人的5种品德:“仁、义、智、勇、洁”。古玉器的礼仪功能一直占中国古玉器的主流,“六器”是封建社会礼仪用玉的主干,即用6种不同形制的玉器作为祭祀、朝拜、交聘、军旅的礼仪活动的玉器,这就是《周礼大宗伯》所说的“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磺礼北方”。因此,玉于古代中国所产生出来的精神文化在世界文明中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特例,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而这一切都与和田古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贯穿东西的“玉石之路”,也被称为“昆山玉路”、“和田玉路”,是与“丝绸之路”相对而提出的,就是早期的沟通中西交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它以新疆和田为中心,向东西两翼运出和田玉,经口内沿河西走廊或北部大草原向东渐进到达中原地区,向西据说在巴格达也有发现。这条“玉石之路”早于“丝绸之路”数千年,为后来张骞出使西域“凿空”的丝绸之路奠定基础。有关这条道路很早就见于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如《穆天子传》关于周代穆天子西征“攻其玉石,取玉版三乘,玉器服物,载玉万只”的记述。我国近代地质学家章鸿钊先生较早也注意到这个问题。考古材料中有确切的鉴定结论的是殷墟妇好墓发现的大量和田玉,使我们确信至少在商代晚期开始就有大量和田玉涌入中原,甘青地区齐家文化中也有许多玉器发现。越来越多的材料表明,很可能在史前时期确已形成了这条从和田出发向东运输玉石的路线。
    三千年前的西周时代,新疆输入的和阗玉已经成为周王朝王公大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论祭祀、各种礼仪,朝见皇帝,都必须用玉,而且有一套完整的规定。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国的玉文化已经基本定型了。三千年前的西周时代,新疆输入的和阗玉已经成为周王朝王公大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论祭祀、各种礼仪,朝见皇帝,都必须用玉,而且有一套完整的规定。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国的玉文化已经基本定型了。
    “丝绸之路”兴起后,运往中原内地的玉料更是络绎不绝,是丝路贸易的重要内容。历代通过受贡和贸易的途径获得和田玉。和田玉进入中原后,中国玉文化逐渐进入以和田玉为主体的时代,和田玉被誉为中国玉的精英,更被儒家赋予它以“德”的内涵,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 常见玉石的质料特征

    玉器的特征可以从色泽、硬度、透明度几个方面来考察。
    和阗玉:色泽以白为主,许多因含不同的金属元素而呈黄、绿、青、黑等色。硬度为摩氏6.0-6.5。玉质柔嫩、细腻、温润,众多不透明,少数半透明,多呈油脂或腊状光泽。
    岫田玉:颜色以绿为主,含杂质呈白、黄、红等色。硬度较低,介于摩氏2.5-5.5之间,结构紧密。多为半透明至不透明,少数透明,一般呈玻璃或油脂光泽。
    南阳玉:南阳玉因含有多种蚀变矿物,因此有多种颜色,以黄、白、杂色居多,另有紫、蓝、黄等色。硬度为6-6.5,多数不透明或半透明,呈玻璃光泽,因其光泽好而被誉为“南阳翡翠”。
    蓝田玉:颜色呈黄中带绿,颜色分布不均,常呈云雾状或斑点状。硬度约为摩氏4。多数不透明,略呈玻璃光泽或油脂光泽。
    翡翠:常见的绿色为主,还有白、褐、红等色。硬度高达摩氏6.75-7,质地细腻坚韧,多数不透明,极少数半透明或透明,呈夺目的玻璃光泽。
    玛瑙:是一种以隐晶质石英(玉髓)为主的,具有明显纹带花纹的矿物。纯者呈白色。因含其他杂质而呈灰、绿、褐、蓝等色。色多且杂,一般呈现纹带状分布,硬度很高,达摩氏6.5-7,多为不透明或半透明,呈玻璃光泽。
    绿松石:多呈绿色和蓝色,硬度为摩氏6,不透明,呈油脂状至蜡状光泽。


>> 中国玉器之最

    一、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一件玉制品是:距今8000年前,山西湖县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所出土的用水晶制的小石刀。
    二、我国至今发现年代最早的装饰用彩石玉器是距今7000--68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璜、珠、坠等。
    三、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俏色玉器是:距今3000年前,殷商时代,河南安阳小屯村北出土的营玉鳖,巧妙地把握玉料的自然色泽和纹理特点,将原有黑褐色皮保留下来琢成鳖的背甲,头、腹、足均为青白色,黑色双目和白爪上都留着黑色爪尖,从而把玉鳖表现得更为真实、神韵天成,妙趣横生。
    四、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翡翠制品是:北京明定陵中出土的翡翠如意(公元1368--1644年)
    五、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汉代玉器是:元帝渭陵附近出土的缕空羊脂白玉、仙人奔马、玉熊玉鹰、玉避邪皆以和田玉制成。
    六、自古以来,我国最大的一件玉制品是《大禹治水图》玉山,现藏故宫博物院宝馆,为青白玉,高224厘米,宽96厘米,重约5300多公斤,由清代扬州玉工制作,前后共用了10年时间完成。
    七、中国最早的大件玉器是:元代《渎山大玉海》,现存置在北京团城玉弓亭内,重3500公斤,高0.7米,直径1.35米,椭园形经围4.93,底深0.55米,壁厚0.22米,酝酒三十余担,传为忽必烈酝酒器物。
    八、明代末期的陆子冈是我国最著名的琢玉大师。
    九、我国最早的一部金石学图录是宽阔代吕大临编撰的《考古图》。
    十、我国第一部专门的玉器目录是元代的《古玉图》,成书于1341年。
    十一、我国第一部古玉学术研究专著是清光绪15年(1889年)吴一薇编撰的《古玉图考》。
    十二、我国近代考古学兴起后的第一部运用发掘出土玉器并参证古文献进行论述的重要著作是近代考古学家郭宝钧先生所编撰的《古玉新诠》。
    十三、中国最大的玉王是1984年辽宁岫岩县内采掘到我国最大的一块玉石王,需要有15个成年人拉手才能围上,长7.55米,宽6.95米,高5.7米,体积106.8立方米,重量为267.76吨,形状不规则,质地细腻,有深绿、绿、浅绿、红、黄、黑六种颜色。


>> 捞玉

    和田玉石分为仔玉和山料。河里捞的玉称“仔玉”,质量上乘,但产量低;矿采的叫山料,产量较高,只是质量参差不齐。和田玉特别是仔玉主要产在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史称“白玉河”、“墨玉河”。每年春夏之际,昆仑山山洪暴发,汹涌澎湃,把玉石矿石从山上冲刷下来,经过上万年的反复磨滚撞击,杂质尽去,剩下圆润光滑如凝脂般的宝玉。据当地捡玉人介绍,每年春夏之际,昆仑山山洪暴发,把玉石矿石从山上冲刷下来,经过上万年的反复磨滚撞击,形成仔玉,他们祖祖辈辈都在白玉河里捡玉,洪水初退时,有成千上万的人在玉龙喀什河捞玉。
    捞玉是古代采玉的主要方法。捞玉就是在河流的河滩和浅水河道中拣玉石、捞玉石。采玉有季节性,主要是秋季和春季。莽莽昆仑山中有多条河流,河水主要靠山上冰雪融化补给。夏季时气温升高,冰雪融化,河水暴涨,流水汹涌澎湃,这时山上的原生玉矿经风化剥蚀后的玉石碎块由洪水携带奔流而下,到了低山及山前地带因流速骤减,玉石就堆积在河滩和河床中。秋季时气温下降,河水渐落,玉石显露,人们易于发现,这时气温适宜,可以入水,所以秋季成为人们拣玉和捞玉的主要季节。
    古代采玉有官采和民采。首先是官采,即在官员监督下,由采玉工人捞玉,所得之玉全部归官。至于民间捞玉,清代前期严禁。为阻止民众自行捞玉,清政府在"和阗西城外之东西河共设卡伦12处,专为稽查采玉回民"。直到嘉庆四年(1799)才开玉禁,规定在官家采玉之后或官家采玉范围之外进行,人们在白天或晚上分散拣玉或捞玉。
    实际上,古人在乱石累累的河中可以拣到美玉,主要靠人们的经验。当地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知道玉是石中之美者。有漂亮的颜色,如雪之白,梨之黄,墨之黑;有令人喜爱的光泽,如羊脂般滋润;有细腻的质地和坚韧的特性。
    挖玉是指离开河床在河谷阶地,乾滩、古河道和山前冲积洪积扇上的砾石层中挖寻和阗玉砾。这些地方的玉也是由流水带来的,但早已离开河道。砾石层之上早已有或多或少的沙土覆盖,砾石曾中有的已被石膏和泥沙所胶结或半胶结。由于挖玉付出的劳动很艰巨,长时间局限在很小的范围里,获取率很低,不如拣玉效果明显,因此从事挖玉的人不多,只有当某地已经有了出玉的的可靠消息,而且大有希望的时候才会吸引人们去挖玉。


 

>> 玉石分类


  >> 精品欣赏

    相关联接:
         古生物图谱
         地质灾害
         生命演化史
         地球水循环
         中国地理景观


         青藏高原的隆升
         地球之肾――湿地
         特殊地貌
         认识地球

Copyright @2000-2006 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数据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学院路29号(100083) E-mail:Webmaster@cug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