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网站新闻

沉痛悼念王濮先生
发布时间:Dec 22, 2022阅读人次:348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与矿物学家,地质教育家,九三学社优秀社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濮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16日在北京北医三院逝世,享年96岁。

    王濮先生,籍贯北京,1926年1月出生于哈尔滨。9.18事变后,举家回到北京,就读于北京汇文中学(教会学校),1945年考入北京师范学院地学系,1946年转入清华大学地学系地质组。1949年毕业留校任教,主要从事矿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52年转入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北京地质学院任教,曾任矿物实验室主任。1953年被派往重庆大学地质系讲授“透明矿物与不透明矿物鉴定方法”并扩建了矿物实验室。历任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地质学科组成员,中国新矿物命名委员会第一、二、三、四、五届委员、副主任委员,地质矿产部“结晶学及矿物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矿物岩石材料开发与应用国家专业实验室”筹建人和负责人,《矿物学岩石学论丛》副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顾问等。 

    王濮教授长期从事结晶学与矿物学等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专著和教材4部,发表论文40余篇,内部使用译文百余篇。在国内首次系统地研究了硅镁石族矿物,并阐明镁矽卡岩与铁矿和多金属硫化物与钙矽卡岩的成因联系,在国内创立了 “蚀变矿物学”研究方向。 1982年、1984年和1987年分别主编了《系统矿物学》(上、中、下),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及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发现了新的硼酸盐矿物——“袁复礼石”并获化工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参编的《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结晶学及矿物学部分)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1986年被国际传记中心(IBC)录入《国际名人录》;1992年起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2016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颁发的“教育贡献奖”。2019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022年10月,为表彰王濮教授对矿物学所做的重要贡献,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理事会新矿物与矿物命名专业委员会已向国际矿物学协会(IMA)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CNMNC)申报由中国地质学家发现的以先生命名的“王濮钼矿(wangpuite)”。

    王濮教授始终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热爱祖国、热爱党的地质教育事业,为人谦和、淡泊名利、治学严谨、专业精良、无私奉献。1991年离休后,他仍持续关注新矿物种与系统矿物学的新进展,撰文呼吁重视新矿物的发现,鼓励青年科技人才,使我国新矿物的发现尽早接近国际水平。2016年向学校捐献20万元人民币,设立“王濮新矿物发现奖励基金”,用于奖励中国地质大学发现新矿物或在新矿物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学者与研究生。近70年来,培养了大批科研、教学、管理等优秀人才,为祖国的地质教育和科研事业做出重要贡献,是一位公认的高水平的实干家,是被地质界广泛尊敬的矿物学家。

    王濮先生1952年8月1日加入九三学社,热爱九三学社,认真履行社员职责,积极参加学社活动、建言献策,为九三学社中国地质大学支社(现为基层委员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11年在九三学社北京市委2010年“创优争先”活动中被评为“荣誉社员”。

    王濮先生的辞世,是九三学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基层委员会、地质教育界、矿物学界的重大损失。先生高尚的品德、爱岗敬业的师德、求实创新的精神是后辈学习的榜样。我们沉痛悼念王濮先生,深切怀念王濮先生!

    因疫情原因和家属意愿,丧事从简。2022年12月20日中午,九三地大基层委员会、第一支社代表赵国春、学校老干部处负责人李荣福、王濮先生的弟子代表何明跃、秦善、顾炳忠等前往北京北医三院同先生的家人亲属等向先生遗体告别。之后,先生的遗体由家人亲属和弟子代表陪同送往八宝山殡仪馆火化。

 王濮先生安息!

 

 

九三学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基层委员会、第一支社

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库

2022年12月22日